分享
非洲猎龙(afrovenator)是和鲨齿龙一起发现的,长8米重2.1吨。非洲猎龙是身长达到八米的食肉恐龙,是一种大而灵巧的兽脚类恐龙,具有5厘米长的牙齿和带钩的锋利爪子。1994年,保罗先生和他的同事们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发现了这种恐龙。它们的一些牙印还留在了未成年恐龙的肋骨上。
中文学名: 非洲猎龙
拉丁学名: afrovenator
界: 动物界
门: 脊索动物门
亚 门: 脊椎动物亚门
纲: 爬行纲
亚 纲: 双孔亚纲
目: 蜥臀目
亚 目: 兽脚亚目
科: 斑龙超科
属: 非洲猎龙
种: abakensis
分布区域: 非洲撒哈拉地区
时 代: 侏罗纪中晚期 类新兽脚类、坚尾龙类、斑龙超科
食 性: 肉食
长: 8米 体
重: 2.1吨
形态特征编辑
它是双足的肉食性恐龙,有5厘米长的锐利牙齿,及手上的三只爪。从已知的一个骨骼,可知非洲猎龙由鼻端至尾巴约为8米长。
骨架长度大约为7.6米,活体8米长,体重估测2100kg左右。9米是卫星体长,要么就是最大个体期望值。唯一一个个体算平均(8米2100KG)的话(最大9米2800KG),比多里亚猎龙略小,但大于美扭椎龙和乐山龙。
分布范围
非洲猎龙(学名Afrovenator)是兽脚亚目斑龙科下的一个属,生活于侏罗纪中期的非洲北部。非洲猎龙属的名字是由拉丁文的“afro-”(意即“从非洲”)及“venator”(意即“猎人”)而来。目前只有一个种,名为非洲猎龙(A. abakensis)。这个名称意指其捕猎动物的本质,及发现它化石的地方:尼日地区的图瓦雷克语而来。在1994年,美国古生物学家保罗·塞利诺连同其他学者将这些化石描述、命名。
栖息环境
非洲猎龙的化石于尼日阿加德兹的Tiourarén地层被发现。Tiourarén的年代最初被估测,大致是下白垩纪的豪特里维阶至巴列姆阶,距今约1亿3600万到1亿2500万年前。蜥脚下目的约巴龙,亦是
同于此地层被发现,也是与非洲猎龙在同一论文首次被提及。但在2009年,其他科学家重新鉴定Tiourarén地层的地质年代,应为侏罗纪中期的巴通阶到牛津阶,约1亿6400万到1亿6100万年前。
非洲猎龙的化石目前只发现过一具,这个唯一化石完整度在68%左右,化石包括绝大部分头颅骨(缺少下颌和鼻骨)、部分脖子、部分躯干、几乎完整的前肢和后肢、部分尾巴。虽然化石缺失不少骨头,但是头骨、脖子、躯干、上肢、后肢、尾巴的化石都有。根据这些化石,可以精确清晰地描述出非洲猎龙的外貌。只可惜由于非洲的气候太热,再加上侏罗纪中期距今年代久远(距今约16200万年前),所以它头骨的下颌骨和鼻骨不幸缺失了。
这些骨骼被存放在芝加哥大学。曾经在一个蜥脚类恐龙的化石上发现非洲猎龙的齿痕。 [1]
物种学史
非洲猎龙的骨架模型,位于雪梨澳大利亚博物馆大部分的研究将非洲猎龙分类在斑龙科内。以往斑龙科是一个“未分类物种集中地”,包含很多大型及很难分类的兽脚亚目恐龙,但经重新定义后,它成为棘龙超科内棘龙科的姊妹科。
在2002年的一项专注西北阿根廷龙科的研究,发现非洲猎龙是基础斑龙科恐龙。但是,这研究并不包括Dubreuillosaurus,这可能会影响亲缘分支分类法的结果。
其他近期而较完整的亲缘分支分类法分析显示,非洲猎龙属于斑龙科下的一个亚科,包括美扭椎龙及Dubreuillosaurus。这个亚科被称为斑龙亚科[4]或美扭椎龙亚科。后者的研究亦将皮亚尼兹基龙包括在这亚科之内。
一些其他的假说亦表示有关非洲猎龙的关系。在保罗·塞利诺(Paul Sereno)的原本描述中,非洲猎龙被认为是基础蛮龙超科恐龙,但不属于棘龙科及蛮龙科(斑龙科的同意词)。另一个研究将非洲猎龙完全放在棘龙超科之外,并指它与异特龙是近亲,而这是唯一作出此结论的文章。
© 2018-2024 自贡市源中圆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:蜀ICP备18023866号-1 技术支持:四川百信智创科技有限公司
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23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