恐龙档案—蒙大拿角龙

作者:刘照兵 发布时间:2019-05-13 来源:今日头条
恐龙档案130——蒙大拿角龙

名称:蒙大拿角龙( Montanoceratops)

年代:白垩纪晚期

地点:北美洲(美国蒙大拿州)

大小:长3米

食性:植物

蒙大拿角龙属于角龙下目,角龙下目恐龙是群草食性恐龙,拥有类似鹦鹉的喙状嘴,生存于白垩纪的北美洲与亚洲。所有的角龙类恐龙在白垩纪末期灭绝。

白垩是石灰岩的一种类型,主要由方解石组成,颗粒均匀细小。白垩层是一种极细而纯的粉状灰岩,是生物成因的海洋沉积,主要由一种叫做颗石藻的钙质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虫化石构成,在英、法海峡两岸形成美丽的白色悬崖。白垩层不仅发育于欧洲,北美和澳大利亚西部也有分布。在这一时期,大陆之间被海洋分开,地球变得温暖、干旱。开花植物出现了,与此同时,许多新的恐龙种类也开始出现,包括像食肉牛龙这样的大型肉食性恐龙,像戟龙这样的甲龙类成员以及像赖氏龙这样的植食性鸭嘴龙类。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,像飞机一样的翼龙类,例如披羽蛇翼龙在天空中滑翔,巨大的海生爬行动物,例如海王龙统治着浅海。最早的蛇类、蛾、和蜜蜂以及许多新的小型哺乳动物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。发生在白垩纪末的灭绝事件,是中生代与新生代的分界。白垩纪的气候相当暖和,海平面的变化大。白垩纪时期的大气层氧气含量是现今的150%,二氧化碳含量是工业时代前的6倍,气温则是高于今日约摄氏4°。

这只北美洲恐龙外表与原角龙相似,只不过鼻梁上长有明显的角,某些古生物学家据此把它看作更为高级的角龙科成员。但是,蒙大拿角龙具备原角龙科典型的原始特征,即前上颌有牙齿,脚上有爪子,而非蹄子。

蒙大拿角龙体形中等,尾巴却因脊椎上长出的长神经棘而显得极深。其化石证据还显示它的尾巴超级灵活,能够轻易地快速左右摆动。对此的解释是它的尾巴可能颜色鲜亮,在交配季节用于性展示,或者在起种群内用于身份识别。

售前:13340800567

售后:13890094337

您的姓名 :

您的电话 :

您的留言 :

© 2018-2023自贡市源中圆科技有限公司 保留一切权利
备案号:蜀ICP备18023866号-1  服务热线:1334080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