帕克氏龙(属名:Parksosaurus)帕克氏龙的化石包含一个关节相连的部份头颅骨与部分骨骸,显示它们为小型、二足、草食性恐龙。
帕克氏龙是鸟脚下目棱齿龙科的一属恐龙,化石发现于加拿大亚伯达省的马蹄峡谷组,年代为上白垩纪的马斯特里赫特阶。
中文学名 帕克氏龙
别 称 Parksosaurus
界 动物界
门 脊索动物门
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
纲 爬行纲
目 鸟臀目
科 棱齿龙科
属 帕克氏龙属
考古发现
在1926年,古生物学家威廉·帕克斯(William Parks)叙述了瓦氏奇异龙的一个骨骸(编号ROM 804),该化石是从埃德蒙顿组的红鹿河附近发现的。该化石包含一个部份头颅骨(缺少喙状嘴部份)、左肩带的大部分(包含蜥蜴常有的上肩胛骨,有些鸟脚下目被认为拥有软骨形式的上肩胛骨,因为它们肩胛骨的圆末端)、缺乏手部的左手臂、肋骨、胸骨、损坏的左骨盆、右坐骨、除了一些脚趾骨的左腿、关节相连的背椎、荐椎与尾椎、以及许多骨化肌腱(可保护尾巴末端)。
这个化石以左侧躺者,而右侧大部分在掩埋前遭到破坏;此外,头部与身体分离,颈部遗失。帕克斯根据腿部部分与漠视奇异龙的差异,而建立了新种瓦氏奇异龙(T. warreni)。瓦氏奇异龙的胫骨较股骨长,并拥有较长的脚趾。
在1937年,查尔斯·斯腾伯格(Charles M. Sternberg)在发现他所命名的埃德蒙顿奇异龙之后,重新审视沃氏奇异龙,并发现它们足以建立个别的属,因此建立了帕克氏龙(Parksosaurus)。在1940年,斯腾伯格提出了一个更完整的比较研究,并发现这奇异龙与帕克氏龙的身体有许多的差异。它将帕克氏龙与棱齿龙、橡树龙共同归类于棱齿龙亚科,而将奇异龙归类于奇异龙亚科。
帕克氏龙当时只吸引了小部分的注意,直到彼得·加尔冬(Peter Galton)在70年代重新审视棱齿龙类。加尔冬在1973年重新叙述帕克氏龙,并认为它们与棱齿龙、化石龙、小化石龙(L. minimus)属于同一支系。自此之后,帕克氏龙开始有了明确的资讯。
乔治·奥利舍夫斯基(George Olshevsky)在1992年重新修订瓦氏帕克氏龙为P. warrenae,因为种名所纪念的H. D. Warren是位女性,但除了网络以外,这个修订很少被使用。
古生物学
帕克氏龙生存于马蹄峡谷组,与以下恐龙生存在同一区域:鸭嘴龙科的埃德蒙顿龙、有尖状冠饰的栉龙、有空冠饰的亚冠龙、甲龙科的包头龙、结节龙科的埃德蒙顿甲龙、角龙类的蒙大拿角龙、准角龙、无鼻角龙、厚鼻龙、厚头龙科的剑角龙、似鸟龙下目的似鸟龙与似鸵龙、以及众多所知有限的小型兽脚亚目恐龙,包含伤齿龙科与驰龙科、还有暴龙科的艾伯塔龙、惧龙[11]。这个地层组所发现的恐龙有时被称为埃德蒙顿动物群,并与上下的地层组有所区别。马蹄峡谷组被解释成明显是海相环境,遭到西部内陆海道海侵;在白垩纪的大部分时间,西部内陆海道将北美洲分隔成两半[12]。帕克氏龙可能占据者小型草食性动物的生态位。
形态特征
帕克氏龙属于棱齿龙类,是种小型、敏捷、二足、草食性恐龙。帕克氏龙拥有中等长度的颈部、小型头部、喙状嘴、短而强壮的前肢,以及长而强壮的后肢。
目前还没有对于帕克氏龙体型的详细估计值,但帕克氏龙的叙述者威廉·帕克斯(William Parks),发现瓦氏帕克氏龙的后肢长度(93厘米)相当于漠视奇异龙的后肢长度(95.5厘米);但它们的胫骨比股骨还长,而漠视奇异龙则是胫骨比股骨还短。
将帕克氏龙与较为著名的奇异龙相比较,可知帕克氏龙臀部高约1米、身长2到2.5米,但这两种动物有些比例上的差异。这些差异可能会让帕克氏龙较轻,而缺少的重量集中于大腿部位。如同奇异龙,帕克氏龙的胸侧肋骨有薄的软骨骨板。
售前:13340800567
售后:13890094337
您的姓名 :
您的电话 :
您的留言 :
© 2018-2024自贡市源中圆科技有限公司 保留一切权利
备案号:蜀ICP备18023866号-1 服务热线:1334080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