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吻龙(学名Altirhinus) 是鸭嘴龙超科下的一个属,生活于下白垩纪的蒙古。它是双足行走的草食性恐龙,但在摄食时则可以四足站立的。整个身长由鼻端至尾巴约8米。单是头颅骨就有760毫米长,有着一个辽阔的口鼻部,鼻端上有一个明显的高拱,高吻龙亦因此得名。
中文学名: 高吻龙
拉丁学名: altirhinus
界 : 动物界
门: 脊索动物门
纲: 蜥形纲
目: 鸟臀目
亚 目: 颌齿类
科: 鸭嘴龙超科
属: 高吻龙属
种: 高吻龙
分布区域: 蒙古
外形特征
高吻龙是于1998年被命名,名字是由拉丁文的“altus”(意即“高”)及古希腊文的“rhinos”(即“鼻子”的意思)。当中只有一个种,学名为“A. kurzanovi”,是为纪念俄罗斯闻名的古生物学家Sergei Kurzanov于1981年发现此恐龙的化石标本。
高吻龙那个鼻拱的特征是由鼻骨形成的,而在澳大利亚的木他龙身上亦有发现类似的结构。这个鼻拱有很多不同功能的建议。它可能是存放冷冻血液、保存水份、或提高嗅觉的组织。或者,它可以发声或影像以促成动物间的沟通。由于只有两个头颅骨被发现,有可能这个鼻拱只是存在于某一性别,但无论是那一性别,它都可能是作为性征,就像现今的象海豹。
发现历史
所有已知的高吻龙标本都是于1981年由苏联及蒙古科学家的共同考察团所挖掘的,发现于蒙古东戈壁省的Khukhtek地层。该地层是于下白垩纪阿普第阶至阿尔布阶生成,距今约1亿2500万到1亿年前。这个地层也发现鹦鹉嘴龙及原始甲龙科的沙漠龙等化石。
已发现不同年代及大小的化石标本。正模标本是一个左面完整保存的头颅骨,及一些颅后的手、脚、肩及骨盆。另外,还发现一些头颅骨碎片、一些肋骨、脊椎碎片、及一个完整的前肢。第三个标本则有很多四肢的骨头,及一列34节的尾椎。两个更小的骨骼碎片亦被发掘,被认为是属于幼龙的。
高吻龙的化石原先被认为是属于1952年发现的东方禽龙(Iguanodon orientalis)。但是东方禽龙的化石都只是碎片,几乎不能与欧洲的贝尼萨尔禽龙(I. bernissartensis)分辨。由于东方禽龙与1981年发现的标本没有不同的特征,而该标本却又明显不是属于禽龙,所以必须替标本立一个新名。在1998年,英国古生物学家大卫·诺曼(David B. Norman)就将其命名为高吻龙(Altirhinus kurzanovi)。
科属分类
高吻龙是先进的禽龙类,也是基础鸭嘴龙科恐龙,但是在属及种的安排上却有着分歧。
在最初的描述中,它是与禽龙属及无畏龙属同样包括在鸭嘴龙科中。
而其他后期的分析发现,高吻龙却是比这两个属更为衍化,但较始鸭嘴龙属、原巴克龙属及鸭嘴龙属原始,而较早的两项研究都将原赖氏龙放在高吻龙与鸭嘴龙之间,但后者则认为两个属都是同一分支。而只有一项研究指福井龙较高吻龙为原始。
售前:13340800567
售后:13890094337
您的姓名 :
您的电话 :
您的留言 :
© 2018-2024自贡市源中圆科技有限公司 保留一切权利
备案号:蜀ICP备18023866号-1 服务热线:13340800567